徵稿啟事
研討會主題:
跨域交互參照:重探藝術的當下譜系Inter-Referencing: Re-Exploring Art by the Genealogy of Present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下的當代社會,臺灣/亞洲藝文創作與知識生產無可避免地受到歐美影響,引發學界對文化同質化與主體性喪失的深刻憂慮。然而,面對數百年來的全球化歷程,單純質問「臺灣/亞洲藝術能否完全跳脫歐美中心主義」不僅不切實際,更顯得思考過於簡化。因此,我們提出更具建設性的提問:藝術與知識的解殖之路應如何開展?本研討會提議採用文化人類學的「當下譜系學」的概念框架,透過編寫深層歷史的推論性過程,以在地與跨區域的行動經驗為經,以不同地區、領域間的交互參照為緯,引導出更具反思性的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者可在多元思想實踐、話語建構、展演機制及影像創作的基礎上,思考歷史與文化典範轉移的影響,或探討如何透過跨領域藝術實踐來解構/解魅與活化檔案資料、分析「檔案化」與「反檔案」的操作方式,亦可探究潛在挪用與再現的關係,拆解與考古形象記憶模式的演化與遷移歷程。
值得仔細說明的是,本次研討會主題強調在特定物質生產、交換關係、人的移動與區域文化交流、科技的媒體效應等實踐脈絡中,具體呈現不斷轉換的動態時空,展示從不同地區提出問題意識的新方式,而非無中生有的抽象思想場域。同時,無論是以參照或比較法,為當下藝術繪製譜系或策略性地建構參照框架,其視角必須是多維度且多層次的,而非簡單否定西方理論或影響。對不同形態的邊界劃分也應保持高度自覺,以確保在多域之間與跨時際的研究條件下,不忽視各區域在歷史與文化脈絡中存在的差異與矛盾。如此,我們方能策略性地指認特定情境下的比較路徑,進而產生關於臺灣/亞洲/西方社會、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創新洞見。
論文提案應包含以下一項或多項考量:
• 共時性與平行性:建立時間上較為共時、歷史上較為平行的研究框架。
• 開放的參照體系:認識到參照體系的轉移,不意味著內向封閉的自我指涉,或對「他者」(如「美國」、「西方」)的簡化界定。
• 平衡的知識對話:理解跳脫歐美中心參考體系的同時,不應矯枉過地拒絕所有
知識對話或忽視他者文化的存在。
• 既有連結的認知:了解交互參照不應假設研究對象原本是孤立的,而應關注那些已存在但被遺忘或隱而不顯的歷史連結。
• 超越表層描述:「跨域交互參照」不僅是重述跨越該區域或在其內部的諸多運動與介面,更應深入分析其內在機制。
• 理論的深化:在重構認識框架的同時,避免先入為主、未經反思地依賴集體與個人經驗訪談等工具性方法,或套入特定批判立場,而應致力於審時度勢,對當下時空的歷史條件和主體進行嚴謹的理論深化。
我們期待博士研究生能洞察各種幽微的連帶關係與異質元素,並將之轉化為持續提問的動力,挑戰既有藝術史敘事,發展出更為宏觀的視角,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更平等的知識對話關係。
徵稿對象
本研討會徵稿對象,迎包含文化研究、藝術史、藝術創作(含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創作、電影創作、當代表演藝術)、策展、美學、文化人類學、文化遺產研究….等不同專業之博士班學生,踴躍投稿參與「跨域交互參照:重探藝術的當下系譜」研討會,共同以跨學科方法進行藝術實踐與知識生產的路徑探索。
徵稿方式
請於 114 年 5 月 20 日(二)晚上 12:00 前,以附檔方式將論文摘要、作者簡介(300 字以內)及聯絡資訊寄送至信箱:fineartsphd.seminar2025@gmail.com
或投稿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yxJ7C7uVzMYxBun96
來信主旨請清楚標註「姓名_論文標題_研討會投稿」,摘要限以 word.與 pdf.檔繳交,檔案請勿超過 5MB,如有造字請另附造字之 pdf 格式檔。
論文摘要內容要求:需繳交中英文題名、中英文關鍵字 3–5 個、中文摘要500–800 字。來稿需為未以任何形式公開發表之學術論文,每人一篇為限。
錄取通知:2025 年 6 月 1 日–6 月 15 日。收件截後,交由審查委員會審稿,以電子郵件通訊方式通知錄取者,並公布於臺藝大美術學系網站與 Facebook 專頁。
研討會簡介
「當代視覺⽂化、藝術跨域與美學博⼠⽣聯合研討會」始於2024年,由國⽴臺北藝術⼤學美術學系博⼠班⾸度發起,致⼒於建⽴年度性的當代跨領域藝術博⼠研究⽣論述交流平台,創造臺灣藝術博⼠研究⽣間多元對話的學術空間。
第⼆屆博⼠班聯合研討會由國⽴臺灣藝術⼤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化與實踐博⼠班主辦,並與國⽴臺北藝術⼤學美術學系博⼠班、國⽴臺灣師範⼤學美術學系博⼠班美學與藝術理論組,及國⽴臺南藝術⼤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班共同協辦。本研討會旨在深化四校學⽣對當代美學、藝術實踐、策展理論、影像與媒體藝術研究的論述能⼒與批判思維,增進研究視野與縱深。我們期望在回溯藝術史脈絡的同時,能發掘並開展當下藝術多元路徑,為藝術研究注⼊新的活⼒與思考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