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知:活動報名】2024/11/2(六)「以鐵道作為視角:現代化與臺灣美術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於日治初期至戰後解嚴之前(1895-1987)這段時間,藉由「鐵道文化」主題的切入,重新檢視在臺灣近百年的歷史變遷中,鐵道建設如何改變人民的生活日常?造成何種地景上的變遷?同時,此種以「現代化」為名的建設開發,如何影響整體社會的發展?藝術家面對其中變化,抱持何種態度並藉由作品如何回應時代?

上述諸種問題實環環相扣,鐵道堪稱該地域經濟發展動脈,鐵道所經之處,亦顯見「現代化」的不同建設軌跡,不論是硬體成果或精神文明的拓展,其影響層面至為廣泛。過去在臺灣美術史的研究上,學者甚少關注經濟發展對該學科發展之實質影響,或創作者如何反映其筆下的時代地景變遷、社會慣習移易等問題。

本座談會邀集不同領域學者專家進行跨學科學術交流,藉由鐵道與美術兩個關鍵詞的連結對照,比對鄰國新加坡、韓國的個別發展情況,重新檢視臺灣近百年「現代化」歷程中,「鐵道文化」的形成經過、地景變遷、美術圖像之形塑、人民生活記憶與現代地理知識擴充等嶄新議題。

根據本研討會不同研討設定之需求,規劃:(一)專題演講、(二)專題講座以及(三)分場次論文發表等三部分,分別進行不同主題之講座、論文發表及跨國綜合討論。

(一)專題演講
邀請新加坡建築與城市歷史學者、註冊建築師賴啟健博士擔任講者,以「新加坡的鐵道歷史:回顧與展望」作為講題,探討新加坡鐵道的各種通訊結構、軌道和車站設計的特色與過往歷史,作為對新馬鐵道建設未來發展的展望。

(二)專題講座
邀請韓國藝術史學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文貞姬副教授兼所長擔任講者,以「探索韓國鐵道上的『名勝』」作為講題,探討韓國近代鐵道建設及其如何成為地景名所的演變歷程。本場次以對談方式進行,另邀請臺灣資深藝術史學者、鐵道畫家李欽賢老師進行講座主持及對談。

(三)論文發表
基於本研討會跨學科交流之設定宗旨,針對上述各類問題進行議題性梳理與提問,同時做為學術交流之基本討論方向,邀請各領域研究學者進行專題探研及成果發表,規劃六大議題如下:

議題一:鐵道景觀與地方空間
日治時期臺鐵車站在人們腦海中的大寫存有——以現象學與符號學解析車站的共同記憶/宋玉真

議題二:現代化與鐵道文化
重組現代性:戰後臺灣鐵道地景的差速轉譯/王志弘

議題三:戰後都市與新地景的形構
冷戰時期臺糖南北線鐵道地景建設的內涵與意義/張崑振

議題四:美術中的鐵道文化
現代性圖景中的另類視角:臺灣美術中的交通節點與非空間/盛鎧

議題五:鐵道與視覺文化
鐵道視角的封面美學——以《臺灣鐵道》石川欽一郎與西川榮一作品為中心/ 鄭麗玲

議題六:鐵道圖像與美術發展的軌跡
行駛於土地的現代列車:概述臺灣鐵道美術(1895-1987)之建構/楊杰儒
1895-1987年鐵道攝影中的移動性、人文關懷與臺灣身份認同之淺析/蔡毓雯

【活動流程及詳細資訊】
時間:2024年11月02日(六)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B1會議室(誠大樓)
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師大校本部)
人數:正取65名,備取10名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ZVfVdN82kS3FZksg8
即日起至10月27日(日)中午12:00截止,經審核成功報名者將於10月29日(二)前發送錄取通知至報名者信箱

【聯繫窗口】
電子郵件:ntnutahrc@gmail.com

【留意事項】
1.免報名費。
2.請準時參與座談會,期間請將聲音與影像關閉,維持座談會品質。
3.未經本單位同意,請勿攝影或錄音。
4.本活動提供茶水及簡單茶點,現場臨時報名者恕不提供茶點。
5.午餐自理,響應環保,請自備水杯。
6.食物、飲料禁止攜入演講廳食用。
7.本單位保有研討會內容更動之權利,以演講當日公布為準。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等深耕特色領域研究中心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

  • Post author: